2018美育北京:全國少兒美育教學研究論壇暨教學實踐研究展體驗活動 觸碰離心靈最近的地方——我們的美育,我們的藝術實踐探索,是不是離孩子們的心靈足夠近?是不是離我們實施教育的每個老師的心靈也很近? 談到心靈,有兩條線索可以讓我們去思考。第一就是只有本能才能感受到的那些聲音和…
2018美育北京:全國少兒美育教學研究論壇暨教學實踐研究展體驗活動
觸碰離心靈最近的地方——我們的美育,我們的藝術實踐探索,是不是離孩子們的心靈足夠近?是不是離我們實施教育的每個老師的心靈也很近?
談到心靈,有兩條線索可以讓我們去思考。第一就是只有本能才能感受到的那些聲音和形象,在繪畫、攝影、表演藝術等跟美育相關的很多領域,我們是在追逐哪些,只有用直覺本能才能聽到的聲音和看到的形象。大家都知道偉大的藝術家的作品,不管是音樂作品還是造型藝術作品,更多地是去試圖揭示表現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因素。所以這些不存在的東西我們怎么才能感受到它,怎么才能讓孩子一點點地感受到它,怎么才能讓生下來就能感受到聲音和形象的孩子一直保持這個狀態,而不是隨著教育,隨著經驗的增加逐漸地消失。
由于工作的關系,工作的經驗履歷,我見識到太多社會里面被知識武裝到牙齒的學生,他們堅硬無比。每個人心中都有柔軟的部分,這個部分是與生俱來的,而不是我們需要知識,需要經驗,需要后天的努力逐漸逐漸地把這些柔軟的部分封閉起來。所以我倒覺得自閉癥兒童的藝術,他們雖然叫自閉癥兒童,但是他們心靈里面柔軟的部分并沒有被封閉。
發現未知領域的美好——我覺得科學研究藝術創作,藝術、人文、教育,我們最終的目標都是要指向我們的未知,我們面臨最大的困難也是我們的未知。已知可能會變成我們的障礙,由于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,所以我們不再對未知的領域感興趣,或者我們不再善于去思考、挑戰,去面對未知。我想我們這個主題就是尋找感覺的世界,我們在教學過程中,在研究過程中有多少時間考慮過我們所做的一切是跟未知相關的,是對未知的研究探索。


感性教育的憂傷——我們國家幾十年來的教育,基本上都是一種理性教育,審美教育、美育教育應該是偏感性的教育。相對于理性,感性在人類的思維當中,生命體征當中它是客觀存在的。
跟感性相關的,像過程、疑惑、興趣這些東西,在我們美育教學研究當中是不是獲得了應有的尊重和思考,老師們可以從今天開始想一想這些問題,可以開始共同關注感性教育。
不能用標準衡量的領域——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都能用標準來衡量的,標準只能衡量某些事情,但不是全部,我們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不能用標準衡量的領域。
比如前一段一直在探討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什么是起跑線,起跑線就是關于教育的,關于應試的標準。我們想沒想過那些在起跑線之外的孩子,或者說每一個孩子他都有在起跑線之外的領域和空間,我們是不是鼓勵他們在那個領域和空間里面,不斷地、舒服地,甚至是優美地存在呢。
大家可以理解所有標準的確立,都是為了推翻它而存在的。而不是維護它而存在的,所有人類重大的科學技術的發明,全都是超越了、粉碎了、否定了以前標準的基礎上成立的。所以我想這個標準在我們過去、現在、今后的藝術教育、美育教育的過程中,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和狀態呢。
最后我給大家捋了六條線索,思考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與美育相關。1.在索取之時,是否想到過給予;2.在不可能之時,是否想到過可能;3.在絕對之時,是否想到過相對;4.在追求完美之時,是否想到過不完美;5.在描繪豐富之時,是否想到過單純;6.在崇尚經驗之時,是否想到過天真。